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

一、定义与背景

定义: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城市。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于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其法律根基是1990年生效的国际法《儿童权利公约》。

背景:联合国儿基会(UNICEF)和人居署(UN-Habitat)共同发起了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简称CFCI),旨在通过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来全面关注和解决各地儿童和家庭的健康福祉问题。

二、核心要素

儿童权利:儿童友好城市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包括无歧视、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儿童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儿童意见等。

儿童参与:强调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当地公共政策、程序、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倡导有意义和包容性的儿童参与。

宜居环境: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绿色、便利的城市空间,包括适合儿童的公共设施、活动场所、教育资源等。

三、愿景目标

CFCI的愿景是每个儿童和青年都能拥有愉快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在各自城市和社区中平等享有自身权利,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儿童友好城市不仅关注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还致力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宜居之城。

四、实施战略

立法:出台儿童友好型政策和法律框架。

宣传:倡导儿童权利优先。

计划:制定全市层面战略规划。

资金:划拨儿童事务专项预算。

协调:建立跨部门伙伴关系。

参与:建立包容性的儿童参与机制和流程。

培养:提升利益相关方能力。

监测:采集儿童及其权利状况数据。

评估:实施过程中的儿童影响评价。

五、全球实践

从1996年至今,全球已有近50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包括伦敦、巴黎、慕尼黑、温哥华、哥本哈根、首尔等在内的900多座城市(社区)已通过CFCI认证。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多个城市已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或示范名单。

综上所述,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权益和福祉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实施策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六、相关政策

2021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让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

2022年6月,澳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2024年3月11日,洛阳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海口市、三亚市、珠海市、韶关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石家庄市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