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儿童友好型幼儿园

文/李芳王立峰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涞源县第一幼儿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8年发表《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为孩子营造美好城市》,学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为儿童提供生活、游戏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无论站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上,还是站在“实现儿童在身体、心理、认知、社会和经济上的需求与权利”上,都应该竭尽所能,构建一个满足儿童需求、尊重儿童心声、保障儿童权利的儿童校园。不久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 一、以“儿童权利”为引领,确立友好理念

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一个致力于保护儿童权利的地方管理体系。其中提到的“儿童权利”源自于1989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将“儿童权利”分为四类,分别为: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

反思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不难看出,“儿童权利”中的前两条在绝大多数幼儿园里是能够得到满足的。但落实到第三条权利,很多幼儿园做得还远远不够,无论在幼儿园建设还是班级事务处理中,在生活环节还是教育教学中,虽然大家一直在提倡“以幼儿为本”,却仍然有很多教师害怕失控、不敢放手,也还有很多幼儿园管理者认识不到“孩子是幼儿园的主人”,在很多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决策中,依然按照成人的惯性思维处理,而忽视了幼儿主体地位的存在。

要想进取,唯有改变。一是在班级中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班本课程的研究,真正从幼儿身边发现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趣带学,促进儿童发展;二是实施“生活自主化”,让幼儿自主研究、讨论自己在园一日的活动安排,运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的方式,共同谋划园内的各种生活环节,把生活真正还给幼儿;三是在园内、班级设立不同层级的“儿童议事会”,针对那些和他们生活、游戏、学习紧密相关的事情进行研讨,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想法和建议进行汇总,为不同事务的最后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以“儿童视角”为标准,创设友好环境

建造儿童友好型城市,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幼儿园而言,其环境的构建是否能够满足儿童的四种权利;是否能保障幼儿的生活、玩耍和学习,就成为幼儿园管理者急需考虑的问题。

1.变“封闭”为“开放”。

我们曾经走访了一些园所,发现大量的幼儿园存在很多封闭的场所,以“安全”为名,将小动物们关在铁笼子里,幼儿只能远观,没有办法与动物形成有效互动;以“绿化”为名,在院落里种植成排的冬青,并用小栅栏围挡,占据绝大部分土地;以“运动”为名,用塑胶、水泥把所有的地面都覆盖得严严实实,不让幼儿与泥土亲密接触;还有的园所因为害怕发生意外,就把高高的攀援墙、攀爬架、滑梯等拦隔起来,根本不让其发挥价值。

创建对儿童友好的幼儿园就要以儿童的需要、开放的视角来改变这样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成人需要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支持儿童。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小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他们会问“小鸭子为什么被关起来呀?在笼子里多难受呀,它应该在水里游。”“我的手够不到小兔子,怎么喂它好吃的胡萝卜呢,应该把铁丝网去掉。”“我想抱抱小兔子,可是进不去。”孩子的话是其真实心理的表达,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带着孩子们开展了讨论“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小动物”,引导他们一起为小动物设计新家,用砖石、瓦块、树枝、木头建造新家。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参与,这个新家一定是低矮的、开放的,孩子们能轻易进出。通过房舍的改造,增进了孩子与动物的亲密互动。

某园为了达成上级部门对绿化指标的要求,种植了大量的草坪和不同的树木,为了保护植被的生长,就用高大的篱笆墙围挡起来。每当户外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就驻足在篱笆墙外,眼巴巴地看着,用小手比画着,却怎么也摸不到树上艳丽的花和红红的果。园长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在院落改造项目中,把所有的篱笆墙都去除掉,还在树下准备了爬树用的木凳、梯子。这样改造后,春天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观察小蜜蜂如何采蜜,小蚂蚁在草地上干什么;夏天里,孩子们可以在大树下看书、玩捉迷藏的游戏;秋天里,孩子们就爬上梯子去摘苹果和柿子。这样的变化,不仅给予了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还增加了他们自由观察、自主挑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孩子们身心和谐的发展。

2.变“单一”为“丰富”。

对儿童友好的环境,不仅是开放的,还应是丰富的,能够给予儿童更多选择的。某园之前的院落比较平坦,对于孩子来说毫无吸引力。通过调查,教师们发现孩子们更喜欢“高高的土坡”“弯来弯去的小路”“可以藏起来的不被敌人发现的沟壕”,还有“一起一伏的像波浪一样的草地”。那么幼儿园就因势利导,利用园所场地的不同特点对院落进行相应的改造,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更重要的是通过孩子们的创意,丰富了他们所生活和游戏的环境。

某园的中心院落有一块很大的绿地,鲜花烂漫、青草依依。一天,到这里玩的一个孩子突然说:“如果我的家在这里就好了。”另一个孩子说:“这么好看的地方要让我最喜欢的爷爷住。”就是这样几句不经意的话被园长听到了,她就和班级教师一起利用幼儿园淘汰下来的废旧家具在这里布置了“爷爷家”和“宝宝家”,并和教师、家长一起搜集了各种生活用品放在这里,现在这里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家家”的场所。

中班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特的需求,在玩建构游戏的时候,他们发现班级中的建构区实在是太小了,他们想要更大的场地来完成自己的建构作品,就向园长提出了请求。了解了孩子们的意愿后,园长就利用户外的空地铺设了大面积的防腐木地板,设置了“超大建构区”,提供大量的碳化积木和辅助材料。现在每到游戏时间,就有好多孩子选择到这里合作搭建,总是玩到最后整理的时间才离开。

环境的丰富就是真正做到“让孩子有的玩、有的选;喜欢玩、还要玩”。

3.变“常规”为“挑战”。

友好的环境不仅是“孩子喜欢”,还应让他们在其中体验到自身的成长以及挑战带来的快乐,而常规性的环境,像操场、普通器械等等是不能达到效果的。

为此,根据幼儿的想法以及教师对不同幼儿身体运动特点的了解,有的幼儿园利用树干和粗绳,连接成绳梯、绳桥、绳网,为孩子们提供平衡、攀爬、悬垂等大肌肉运动的场所;有的幼儿园在粗大的树木上搭建高耸的树屋,让孩子们能够登高望远,还能沿着滑梯急速而下,感受如“人猿泰山”的速度和激情;还有的幼儿园利用山坡、低地或者沙坑,搭建滑索和荡桥、索桥等装置,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运动和体验。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在让孩子们心潮澎湃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挑战中感受“我能行”,在成功中懂得“我可以”,这种童年初期养成的自信会让其受益终生。

参与,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幼儿园的变化、亲历自己在成长中的变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设置儿童保护机制。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为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园内可以设置一些幼儿保护机制,如:“安全保护机制”,每学期开学后,通过师幼互动,讨论一些与孩子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像“自己一个人在家怎么才安全”“过马路的时候,怎么做才安全”等,以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保护机制”,通过引进专家入园、组织“儿童议事会”等方式,专门针对儿童高发的“龋齿”“近视”等开展保护活动,带领孩子们检查牙齿、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做眼保健操,帮助孩子们做好牙齿和眼睛健康。“体能锻炼机制”,在秋冬季运用慢跑、劳动和亲自然教育全面提升全园孩子的身体素养,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针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当地工作),开展家访和电话访,让爱辐射到每个孩子、每户家庭。

2.促进儿童友好发展。儿童友好幼儿园的创建其最根本的目的是营造适宜环境,培养“友好儿童”。作为中国人,友好儿童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幼儿园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礼仪教育、劳动教育,组织阅读经典、感受国粹、体验非遗等活动,让每个孩子爱上祖国、爱上传统文化,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3.评比达成家园共育。为了在家庭中营造浓郁的友好氛围,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多幼儿园会面向全园家长开展不同方面的评比活动,如以“孝老爱亲、同帮互助”为评价标准的“文明家庭”,以“爱读书、读好书”为评价标准的“悦读家庭”,以“相亲相爱,共促成长”为评价标准的“最美家庭”等,通过评比激励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综上所述,创建儿童友好型幼儿园,需要善于尊重儿童意愿,倾听儿童声音,了解儿童需求,支持儿童参与,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友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