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简介
由于缺乏自然资源,新加坡在国家独立后格外重视人力资源,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1]。通过一系列措施,新加坡在正式环境和非正式环境中的科技教育卓有成效,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有一定启示。
新加坡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的教育目的从“关注成绩”转变为“关注能力及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新加坡教育部于1997年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Thinking School,Learning Nation,TSLN),以改变“唯成绩论”的教育体制。该项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2004年,新加坡进一步脱离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在TSLN基础上提出“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计划,强调教学重点是教与学的质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让学生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图1 “应用学习计划”课程
学校教育系统中开展“应用学习计划”
新加坡学校的课程政策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应用学习计划”(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ALP)目前已成为新加坡中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主题大致归为两大类:人文学科和理工科(STEM),理工科包括航空、机器人等。ALP课程可由学校和众多社会机构共同开发与实施,且其课程目标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宏观目标和学校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此外,约有60%的中学已经选择并实施了与STEM有关的ALP课程,极大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兴趣。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1997—2015年,新加坡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4期规划(见表1)确立了其在全球教育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2],也为校内科学教育和校外科技教育的信息化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3]。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结合满足了以工作和技能为中心的新加坡教育系统。
重视科学中心等科普场所建设
除了信息技术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奠定基础,新加坡在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通过向北欧国家学习,新加坡意识到非正式环境的重要性,将教育场所从学校、辅导班慢慢扩展到社区、动物园、科技馆等非正式环境中。社区与学校逐渐建立起联系,社区内专门设立池塘,以期让城市学生了解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新加坡公民。1977年,新加坡设立新加坡科学中心,目前已成为新加坡最重要的科普管理机构和活动场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4]。新加坡科学中心创造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科普环境,希望通过令人愉悦的经历促进新加坡人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从而为新加坡人力资源的开发作出贡献。展览内容与中小学科学课程紧密结合,学生在“体验地球”展区内能了解地球的系统构成,并能通过用沙子塑造景观和观看实时地形投影等体验活动建立海拔与等高线之间的联系。2014年,新加坡科学中心专门设置了儿童科学中心,专注于丰富18个月至8岁儿童的学习。为鼓励青少年更多参加科技活动,新加坡科学中心对在校中小学生实行门票会员制,1年只需花费12新元(折合人民币约60元)就可以在任意时间免费参与科学中心的活动[5]。
▲图2 “体验地球”展区AR沙漏
▲图3 新加坡科学中心的部分合作伙伴
科研部门、大学、企业等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
新加坡科技中心不仅关注展览设计,而且会经常与科技研究局(A*STAR)、DSO国家实验室、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IDA)等组织合作,举办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科学技能水平需求的比赛和项目。如每年新加坡科学中心与科技研究局联合举办的新加坡科学节,展现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在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中所发挥的作用。在STEM方面表现杰出的中学生会获得新加坡科学中心和新加坡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联合颁发的“青年工程师奖”,用以激励中学生学习STEM。
除了国家机构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私人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如舰壳公司和新加坡科学中心成立了NXplorers平台,每年出1个主题,让年轻人制订可持续解决方案。各方的参与使科普工作不再只是政府的事,而变成整个社会的事,将科技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此外,新加坡青少年科技教育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实践操作能力。2014年,新加坡科学中心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专门设立了STEM Inc部门,作为连接校内ALP课程和现实STEM行业的桥梁。通过该部门,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现实世界中的STEM行业和职业,激发对STEM的兴趣。
新加坡已经意识到了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培养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人才。但目前,新加坡的劳动力教育仍存在问题。首先,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人才大量流失。通过统计新加坡近几年的工程学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许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出于对薪资的考虑,选择从事银行或者管理职业[6]。其次,大学生对理科专业的选择也面临严重的性别差异。2010年,在工程科学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和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21%、36%和44%[7]。
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启示
新加坡的教育行政模式和教育文化背景与我国比较相近,政策的实施与颁布都有“自上而下”的传统。新加坡科技教育的实施对我国正在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高薪资和女性就业保护政策能吸引更多科技从业人员
新加坡科技人员的流失对我国吸引科技人才就业有重要启示。首先,科技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应得到提升。我国不能仅凭工资和其他福利(如保险、房补、公积金)吸引科技从业人员。除了薪酬之外,在科技人员的培养和招聘中采取女性保护政策也有助于女性选择理工科专业。
连续性的政策实施能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不同阶段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制定不同的实施政策。我国也要根据每个阶段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校内外科技教育战略。这种连续性和渐进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环境能形成青少年积极学习科学技术的氛围
新加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的结果。教育部为学校与社区、相关行业、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伙伴关系提供支持,与行业或各个社区部门的联系将允许学生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并将学校以外的世界同所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营造全方位协同配合的育人生态环境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有效及顺利实施有重大作用。学生是社会的人,其科学素养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Roberto Santiago de Roock & Mark Baildon (2019) My Skills Future for Students, STEM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Neoliberal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37:3, 285-305.
[2] 柴金焕.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与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2):134-136.
[3] 兰丽宁.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现状梳理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7):36-41.
[4] 新加坡科学中心,https://www.science.edu.sg/about-us/about-science-centre-singapore.
[5] 奈旨云.新加坡的科普工作[J].中国科普理论,2008(7).
[6] Heng, Janice. “Fresh Graduates Banking on Finance Sector for Jobs” [EB/OL]. The Straits Times, 2013.
[7] Shujuan, Judith Lin. “Gender Differentials in Fields of Study among University Graduates, 2010.” Statistics Singapore Newsletter, March 2012
原文刊载于《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11期专题栏目 ,作者: 沈名秀(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可点击“阅读原文” 登录杂志官网免费浏览全文。